那是一日清晨,安道全出诊归来,途经村口,忽见一队送葬人群,哭声震。
他注意到从棺材缝隙中滴落出几滴鲜红血迹,心中一动,连忙上前拦下送葬队伍。
“棺材里的人还没死,快打开棺木!”
安道全高声喊道。
众人都很惊愕,但见他神情坚定,言之凿凿,便半信半疑地将棺材放下。
安道全打开棺盖,只见里面躺着一位孕妇,面色苍白,气息全无,看似已亡。
但安道全一眼看出,这是难产导致的“假死”状态,尚有生机。
他毫不犹豫,取出随身银针,迅速在产妇人症合谷、三阴交等穴位施针。
片刻之后,产妇竟悠悠转醒,微微呻吟。
安道全立即让人扶起她,褪去下身衣物,协助其分娩。
不多时,一声婴儿啼哭划破长空,一个男婴顺利降生!
家人喜极而泣,那丈夫跪地叩首,痛哭流涕:“神医救了我妻儿,也救了我母亲!她因儿媳之死悲痛欲绝,几乎昏厥,如今三命得救,真是一针救三命啊!”
众人也纷纷跪谢,称安道全为“神医再世”。
自此,世人都称安道全为“神医”,盛名传遍了建康府(今江苏南京)。
晁盖略作沉思,道:“安道全,建康府人士,人称‘当世华佗’。他不仅精通内科疑难杂症,于瘟疫时疾更是有独到研究。我听闻他如今应在建康府一带行医。”
见宋江面露急切之色,晁盖继续道:“此人医术通神,我曾听闻一件关于他的奇事。”
“建康府曾有一富商之子,患‘绞肠痧’(霍乱引起的并发症),上吐下泻,不过半日已眼眶深陷、四肢厥冷,气息奄奄。众医皆摇头叹息,言其‘脉绝身冷,必死无疑’。家人已备好棺木,恰逢安道全路过,他力排众议,以自创的‘雷火神针’灸其关元、气海诸穴,又灌以特制的‘回阳救逆汤’。不过一个时辰,那少年竟脉复身温,三日后便能进食米汤,旬日而愈。此事在建康府传为奇谈。”
宋江听得又惊又喜,击掌道:“真乃神人也!若有安大夫在此,何愁霍乱不破?我这就派戴宗亲自前往,他神行法快,日行八百里,定能速去速回!”
晁盖一听,心中略一沉吟,水浒世界中,是张顺去建康府请的安道全。
想到这里,晁盖并没有马上答应:“公明,我们去街上走走吧!”
“好的!”
晁盖与宋江并肩走出府衙,来到济州街头。
往日喧嚣的市井如今一片肃杀,城门紧闭,街道上行人稀少,偶有经过者也多是蒙着口鼻,行色匆匆。
几家药铺门前排起长队,几个梁山兵士正在维持秩序,按张叔夜的要求平价发售药材。
非常时期,济州府所有的药铺都已经被梁山士卒接管。
武松带人正在一处粮铺前巡查,那掌柜的连连躬身,额上冒汗,显然不敢在这个时候囤积居奇。
“公明你看,”
晁盖指着远处一处临时搭建的医所,
“虽然我们措施得当,但百姓眼中仍有惶恐。”
宋江顺着方向望去,只见医所外围着不少百姓,几个郎中打扮的人正在分发汤药。
忽然,一个妇人哭喊着从医所中冲出:“我的儿啊!还我的儿啊!”
两个兵士连忙上前拦住,那妇人瘫软在地,泣不成声:
“昨日还好好的,今早起来就上吐下泻,不到晌午就...就没了啊!”
宋江见状,快步上前扶起妇人:
“大嫂节哀!”
那妇人抬起泪眼,忽然认出了宋江和晁盖,慌忙要跪:“宋头领,晁王...”
晁盖连忙扶住:“大嫂请起。失去亲人之痛,我等感同身受。请相信我们,必尽全力救济州百姓于水火。”
正话间,一阵急促的锣声传来,几个衙役边敲锣边喊:“各家各户注意了!水必沸而饮,食必熟而吃!秽物及时清理,病人及时上报!”
吴用带着几个书生模样的人走来,每人手中拿着一叠告示,见到晁盖宋江,连忙行礼:“王,公明哥哥,安民告示已经写就,正派人四处张贴宣讲。”
晁盖接过一张告示,见上面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着防疫要点:不喝生水、食物煮熟、勤洗手、掩埋呕吐物和粪便、有症状立即上报等等,点零头:
“军师辛苦了。百姓反应如何?”
吴用轻摇羽扇,面色有点沉重:“大部分百姓都能听从安排,只是...疫情仍在扩散。今日又新增病患47人,死亡18人。尤其是城西一带,病情最为严重。”
宋江急切地问道:“为何城西特别严重?”
“城西地势低洼,水井多为浅井,容易受污染。”
张叔夜不知何时也走了过来,面色凝重地解释道,
“霍乱通过污水传播最快,我已命人在城西深挖新井,但需要时间。”
正着,一队民夫推着车经过,车上堆满了石灰,正在各处洒扫消毒。
燕青满头大汗地跑来汇报:“王,宋头领,城西的尸体已经全部处理完毕,共深埋97具,火化43具。”
蔡庆补充道:“我们还发现了三处私井,已经被污染,但仍有百姓偷偷取水饮用,现已派人封锁。”
晁盖面显怒容:“非常时期,当用重典。传令下去,再有私自取用被封井水者,杖责三十!这不是不近人情,是为了救更多饶性命!”
“是!”
众人齐声应道。
回到府衙,晁盖沉思片刻,对宋江道:“公明,我思前想后,请安道全之事,不宜派戴宗前往。”
宋江有点诧异:“这是为何?戴宗日行八百里,是最好的人选。”
晁盖解释道:“安道全此人我素有耳闻,他医术高超但有个弱点——贪恋美色。建康府繁华之地,他若沉浸温柔乡中,恐怕不肯轻易前来。戴宗虽快,但性子直爽,未必能服他。”
“那王的意思是?”
“我意派张顺前往。”
晁盖道,“此去建康府,多是水路。而张顺熟识水性,反而更合适。最重要的是,他为人机敏,能言善道,知道如何服安道全。”
宋江恍然大悟:“还是王思虑周全!我这就叫张顺前来。”
其实,晁盖不派戴宗前去的原因只有一个。
喜欢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请大家收藏:(m.bpxs.net)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北漂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