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长平

楚秦一鹤

首页 >> 长平长平 >> 长平长平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明渣的逆袭 天灾人祸流放路,满门忠烈有我护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壮王 明朝小匠:穿越江湖的逆袭之路 大唐男保姆 乱世:从帝国边陲开始创造神话 三国:谋圣之后,我帮刘备拿天下 商末三国志 历史讲台:你想当皇帝吗?
长平长平 楚秦一鹤 - 长平长平全文阅读 - 长平长平txt下载 - 长平长平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138章 陈四入宫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张禄所的这段话,出自《易经》革卦。陈四并未习过《易》,对此半懂不懂,问道:”臣愚钝,君侯之言何谓也?“

张禄道:“革者,变也,易也。大人如虎,君子如豹,其皮转革,所变者大;夫人者,盖革也。若大人,若君子,但革,皆人也。臣本魏之鄙人也,事易时移,渐为大人,今当虎变,复归其本,幸矣,幸矣!”

陈四道:“臣亦陈之鄙人,游食于大梁,幸遇侯公、张公,复有今日之业。今大人虎变,子但革面而已,复何所惧!”

张禄道:“汝其善事秦王,稍减吾愆。若强谏,吾将无所死也!”

陈四想了想道:“喏!”

两人将心情放平,同席面坐,相互交流着各自的信息。虽然陈四与张禄有沟通渠道,但间接的书信往来,总比不上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两人直谈到鸡鸣,张禄回去休息,而陈四更换朝服,准备上朝。

按爵位,陈四只是公大夫,进不了大殿,只能在殿外列队。但早朝时,秦王特地派人出来,将陈四召入殿郑秦王能够知道陈四回咸阳,自然是早已经通知了郎卫留意,不然每入咸阳的官员很多,郎卫不可能都向秦王报告。

陈四进了大殿后,按序站在最下面。但秦王又将他叫上来,对众宣布道:“秦相应侯病笃,门下陈卿代之,位在蔡卿之下。”

只有极少数大佬知道陈四的身份,不敢因陈四爵位低而轻视他。其他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觉得这人从未出头露面,竟然一步登。不过,他们见前面的大佬们都没有意见,而且还热情地招呼,自然有自知之明,不敢造次。

散朝后,陈四也被留下来参加御前会议。与其他诸侯主要由执政大臣议政,再交由国王批准不同,秦王通常亲自参与执政会议,几十年来已经成为惯例,参与者通常包括三公(左、右丞相和国尉)、秦王和太子,通常还会有客卿参与。目前秦国只任命了一名相国,没有左、右丞相,参与议政的只有秦相和国尉;结果秦相又请假了,御前会议只剩下王龁一个人那是肯定开不起来的。相在秦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位,几乎所有的行政命令都由他撰写和发出,一切指令、规划的落实都必须依靠相的行政能力;军事方面则主要依靠国尉,但民众的征发、粮食的转运、武器的制造和储存,也都是由相府来完成。张禄告了病,要辞去秦相的职位,但目前并没有人可以承担起这份具体的行政工作来。这也是秦王召回陈四的主要原因:张禄生病了,由陈四代表张禄出席会议,工作还由相府来办。

秦王慰问了陈四,向他简单询问了张禄的情况,然后就让陈四详细介绍他从洛阳获得的诸侯情报。陈四在洛阳时,每十会将最近收集到的情报发一个汇总,送到咸阳。这些以文字形式发回的情报比较简洁,省略了许多信息,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秦王一般会每隔两三个月,就将陈四召回一次,让他详细报告相关的细节。当秦王向陈四示意可以报告时,陈四其实并不陌生,而且早有准备。

陈四记忆力很好,拿着一片简牍,只靠几个字的提示,就能回忆起整个事件的过程,历历在目。他先从楚国起,楚国虽然已经与秦结盟,但是目前最为强大的诸侯,两国相互视为自己战略上最强劲的对手。

七年前,在秦国当人质十年的楚王即位,当即拜陪伴自己同在秦国为质的左徒黄歇为令尹,封春申君,封地为淮北十二个县。淮北以前是宋国的疆域,齐灭宋后,楚国横插一脚,硬抢了淮北,并以残酷的手段杀死齐王。为了巩固地占领淮北,楚国在那里投入了大量力量。由于楚军主力被牵制在淮北,结果被秦军偷袭,首都郢城被白起攻破,楚国被迫退至陈丘。一来一去,楚国损失巨大。

但值得楚国花大力气去巩固的淮北地区,自然也是一片丰饶之地。楚王将这一大片土地全都封给黄歇,除了表彰他的功绩外,也是让他继续为楚国巩固这片地盘。黄歇出任令尹后第二年,就派兵攻下了徐州!这个徐州不是现在的徐州,现在的徐州当时叫彭城,是原宋国的首都。有趣的是,五国灭宋后,瓜分了宋国,但作为宋国首都的彭城,却不知道归属于谁。现在黄歇攻取的徐州,其实是原来孟尝君的封地薛。

薛是一个古诸侯国,后来被齐国所灭,齐威王时封给帘时的齐相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幼子,但能力不差,曾参加过着名的马陵之战,长期担任齐相。孟尝君田文是田婴的庶子,本来没有资格袭爵。但田婴本着让贤的原则,让(母亲)出身卑贱的田文继承了爵位,还被封为齐相。田文掌握了齐国政权后,大肆扩张薛城,还建了田氏的宗庙,使薛城成为齐国仅次于国都临淄的大城。

孟尝君失意后,齐国与魏国联合,击破了薛城。但他们似乎并没有占领的意思,破坏一番后就撤退了,薛城也就从此衰败下去。孟尝君留下的那群门客及其后代,整游手好闲,争吵打闹,薛城成了“三不管”地带。所以春申君占领徐州这事,当时并没有引起诸侯太大注意,大家都认为这只是春申君想扩大自己的封地而进行的一次无关紧要的军事行动。

随后,楚国应赵国之请,出兵援助邯郸,但还没到,秦军就撤退了。随后,追击秦军的晋楚联军在邯郸附近的汾城遭遇了一次失败,两万联军被挤到旁边一条河中,但由于楚人多善水,跳入河中的楚军损失不如赵军那么严重。在那个时期,春申君似乎有意想攻略秦军陶郡,已经把秦军守军赶出了陶城。但随着王龁部撤入陶郡,楚军也就撤回国,没有与秦军发生大的摩擦。

又过了一年,一支万人规模的楚军与进军联手,似乎要进攻南阳。但南阳守摎主动出击,一路从南阳杀到宁新中,几乎到了邯郸城下。虽然在联军的围追堵截之下,最后撤退了,但已经给三晋,特别是韩国造成了巨大损失。而在这次战役中,楚军主力并没有出动,楚军也没有与秦军发生大的接触,似乎有意避开秦军。秦国上下都认为,这是秦国主动的外交行动产生了效果。因为在这前后,蔡泽受秦王指派,出使楚国,与楚议和。

在介绍完这些经过事后核实的情况后,陈四道:“楚除积粮、练兵之外,亦多铸铁剑,广修船舰。然值秋收,卒未征也。然邯郸有报,赵与楚约,俟河东下,即移军为楚攻陶,楚给钱粮。”

蔡泽道:“邯郸粮少,赵数与诸侯约,为诸侯取秦地,而求诸侯之钱粮也。”

王龁道:“赵下河东,亦当春初。彼时赵缺归而力田,必不能出。陶郡应无虑也。”

秦王道:“陶郡何报?”

王龁道:“无所报也。”

秦王道:“当令陶郡,备楚之袭,慎勿轻忽。”陈四应喏。

接着陈四介绍了韩国的动向。韩国在阳城、负黍周围损兵折将,被斩首四万,汝、颖之间,兵力空虚,韩国从郑调拨了一万人,重建汝、颖诸城的防务。由于韩国发兵四万,与魏、楚联军尾随将军摎,至河内,转上党,目前郑城周围兵力不足,取地都在加固城防,看来是准备迎战夺取汾上以后,秦军的反攻。而且陈四还提到,当初韩献上党与赵,似乎本身就是一个阴谋,引秦赵两国相争,以便从中渔利。

王龁也道:“上党一战,秦虽胜,而河东虚乏,乃有今日之困。南郡、南阳,人心不稳。关中之军,备而不动,以应四方。而诸侯蜂起,交争秦利。出韩之谋,未始无之!”

秦王道:“此有其谋,未足为患!河东虽虚,邯郸亦乏,韩张皇于汝、颖之间,复有何利?纵得汾上,其能守乎?吾必取之!”

然后到魏国。魏自华阳之败后,近二十年未被兵乱,人口复充,粮仓亦实,其地虽,而兵精粮足。前者以兵八万救邯郸,秦不能御;今复以八万蹑将军摎,所得亦多。今虽以兵八万入上党,而不失农时,仓廪皆满,诚大患也。

秦王道:“信陵君去魏归赵,得耶,失耶?”

陈四道:“邯郸有报,信陵君入邯郸,平原君之门下,半归信陵;礼贤下士,众望归之。闻市井之贤士,尽力于信陵,大梁之事,将复现于邯郸!”

听陈四到邯郸,秦王心有所动,问道:“子楚之傅吕不韦,见在邯郸,其状何如?”

陈四道:“秦公子府一应随从,皆不得出府,惟吕不韦以赵贾故,得出经商。闻公子府一应所需,皆由吕不韦采办,由心腹人暗越府。府中供应不缺。前者,吕氏亦访得河东之事,臣亦报之。今复得报,与信陵君善;信陵君愿秦力挫赵人于河东,以促其媾也。”

喜欢长平长平请大家收藏:(m.bpxs.net)长平长平北漂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至强剑圣 九霄神域:逆天问道 小白花重生记 虐杀 还我的尸体 反派读心,真千金靠发疯致富 逆天双宝:神医娘亲又掉马了 修仙:崽崽我呀,童年无限长呢 壮王 开局成为心愿群主,校花们都疯 召唤机械士兵,打造末日基地 长安驭妖录 此去直上青云路 斗罗:成了唐三小师妹后想摆烂 精灵:全系掌门人 永恒帝秦,扶苏要翻天 斗罗:加入武魂殿,我带飞千仞雪 官场孽缘 漫威:我的超能力有点多 听蛇语,行阴阳
经典收藏 水浒之宋末风云 大唐太子李承乾,李世民求我登基 为了宝藏女孩,只能一统天下了 史上第一纨绔 饥荒年,我粮站老板,女帝尊我护国神 三国召唤之海河晏清 孺子春秋 我可能是一只假的奥特曼 束鹿榜 三国:我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临轩放黜鹤冲天 盛唐第一仙 魂穿三国之何进大将军 特种兵之特别有种 晋末风云录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雄起澳洲 谋权之天下 天道崽崽一掐指,满朝权贵全慌了 扶秦
最近更新 我,李承乾,史上最稳太子 离石游记 比武招亲,我竟成了女王爷的夫婿 三国:魂穿灵帝,疯狂截杀穿越者 北军悍卒 被白毛师尊逆推的我反被叫孽徒! 中世纪崛起 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 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 虞応王:怨种王爷打工命 乱世饥荒:我打猎带嫂嫂吃香喝辣 反攻从野人山开始! 呢喃诗章 大楚第一逍遥王 古人看我玩原神 崛起之我的阿根廷 三国:我,神谋鬼算李伯川 没道德后,路过的狗都得挨两巴掌
长平长平 楚秦一鹤 - 长平长平txt下载 - 长平长平最新章节 - 长平长平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