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貂蝉和孙尚香后,密室中只剩下我和徐庶。
刚才的分析虽然明确了应对张合的基本方略
——“守”与“耗”,但这只是一个战略框架。
如何将这个框架细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防御部署,才是眼下最紧迫的任务。
张合的大军随时可能出现在地平线上,我们没有丝毫可以浪费的时间。
我和徐庶重新回到那巨大的沙盘前。
沙盘上,汉中的山川、河流、城池、关隘被细致地呈现出来,宛如一个微缩的真实世界。
秦岭巍峨,巴山连绵,汉水蜿蜒,将汉中盆地环抱其中,形成了然的险要屏障。
而连接关中与汉中的几条主要通道
——褒斜道、故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
如同几条细线,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其咽喉之处,便是阳平关、散关、武关、子午关等一系列险要关隘。
这些关隘,便是我们抵御强敌的生命线。
“元直,”我指着沙盘,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张合最可能的主攻方向是阳平关。
此关乃汉中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的防御重心,必须放在这里。”
徐庶早已成竹在胸,他拿起一根细长的竹竿,点在阳平关的位置:
“主公所言极是。
阳平关不仅是褒斜道和故道的交汇点,控制着进入汉中盆地最主要的通道,其本身及周边地势也最为险峻。
关城依山而建,两侧高山耸立,关前地势相对狭窄,不利于大军展开。
只要我们守备得当,张合纵有五万大军,也难以轻易突破。”
“因此,我的初步建议是,”
徐庶继续道,
“将我们手中最精锐的部队
——经过整训、授田、装备了部分新式军械的主力步卒,
至少三分之二的力量,集中部署于阳平关及其两翼的辅助据点。
同时,将最大部分的守城器械,
如强弩、投石车(虽然简陋但聊胜于无)、滚木礌石,
以及充足的箭矢、粮草、药材,都优先供应阳平关。”
“守将方面,”徐庶看向我,
“阳平关至关重要,守将必须是智勇兼备、沉稳可靠之人。目前来看……”
我知道他的意思。
汉中初定,真正能独当一面、镇守如此重要关隘的大将,确实匮乏。
我麾下虽然有老吴这样的忠勇之士,有孙尚香这样的猛将,
但镇守阳平关,需要的不仅仅是勇猛,更需要坚韧的防守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经验。
“阳平关,我亲自去坐镇。”
我沉声道。
这不是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阳平关的得失,直接关系到汉中全局的安危,也关系到军心士气的稳定。
我亲临前线,既能最直接地指挥战斗,也能最大限度地鼓舞士气。
而且,我对阳平关的地形和历史上的攻防战例(虽然模糊)有所了解,这或许能提供一些额外的优势。
徐庶似乎并不意外,只是微微皱眉:“主公亲临险境,固然能振奋军心,但万一……”
“没有万一。”
我打断他,语气坚定,
“此战,我军兵力处于劣势,将领经验亦有不足,唯有主帅亲临,与士卒同甘共苦,方能激发出最大的潜力。
元直,你坐镇南郑,总揽全局,负责后勤调度、情报汇总、策应各方,你的责任比我更重。”
见我意志已决,徐庶不再劝阻,只是郑重地点头:“属下遵命。定不负主公所停”
“好。”我继续道,“阳平关由我亲自负责。其他关隘呢?”
徐庶指向故道的咽喉——散关:
“散关同样重要,它是从陈仓进入汉中的门户。
虽然地势不如阳平关险峻,但也不能忽视。
可派遣一部偏师驻守,由一位稳重可靠的校尉负责,任务是迟滞敌人,为阳平关争取时间。”
“褒斜道的北口——斜谷关,以及傥骆道、子午道的南口关隘,都需要加强防御。”
徐庶一一指出,
“这些方向虽然不是张合主攻的可能路线,但必须防备其派遣偏师袭扰甚至奇袭。
可由各县驻军配合少量主力部队进行防御,重点是加固关隘,储备物资,提高警惕。”
“至于机动力量,”
徐庶的竹竿指向南郑周边,
“孙将军统领的锦帆卫和精锐骑兵、步兵,不宜固守一处。
应驻扎在阳平关后方,或南郑附近,保持机动性。
一方面,随时准备支援阳平关或其他告急的关隘;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执行袭扰任务,打击张合的粮道和后方,使其疲于奔命,呼应我们‘耗’的策略。”
“嗯,”我点头表示赞同,
“防守布局大致如此。
关键在于执校
军令必须立刻下达,各项准备工作刻不容缓。”
“正是。”徐庶道,“我已草拟邻一批军令和调拨令,请主公审阅。”
他从旁边的案几上拿起一叠文书。
我接过来仔细翻阅。
徐庶心思缜密,考虑周全。
军令明确了各部队的调动方向、驻防地点、指挥归属;
调拨令则详细列出了需要从南郑府库、
各县仓库紧急调往各关隘的粮草、军械、箭矢、药材、布匹、铁料等物资的数量和运输要求。
每一条都清晰明了,责任到人。
在物资调拨令中,我特意看到了关于优先保障医署所需药材和布匹(用于绷带)的条款,
以及要求格物工坊加紧生产箭矢、维修军械的内容。
这显然是徐庶与张春华、工坊负责人沟通过的结果。
糜贞负责的后勤体系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需要确保这些物资能够克服道路险阻,及时送到前线。
“很好。”我放下文书,“就按这个执校立刻签发!”
徐庶取来笔墨和太守印信。
我毫不犹豫地在每一份军令和调拨令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盖上大印。
鲜红的印泥落在纸上,仿佛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这不仅仅是几道命令,更是启动整个汉中战争机器的扳机。
“传令兵!”我扬声道。
守在门外的亲卫立刻推门而入:“主公有何吩咐?”
“将这些军令火速传达给各部将领、相关曹司及县令!不得有误!”
“遵命!”传令兵接过厚厚一叠文书,行礼后转身快步离去。
随着传令兵的脚步声远去,密室中似乎响起了一阵无声的轰鸣。
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整个汉中将高速运转起来。
无数的士兵将开始集结、开拔;
无数的民夫将被征调,运送堆积如山的物资;
各个工坊将灯火通明,日夜赶工;
玄镜台的探子将更加频繁地出入,传递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情报……
战争的阴云,已经不再是远方的威胁,而是笼罩在头顶,即将化作倾盆的暴雨。
我走到窗边,望着外面已经开始忙碌起来的太守府。
心中既有大战将临的沉重,也有一丝按捺不住的激昂。
张合,曹魏名将,五万大军……这确实是我穿越以来,面临的最强大、最直接的军事威胁。
但,我并非毫无准备。
汉中,这片我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土地,绝不会轻易拱手让人!
险关布防,军令初下。
第一步棋,已经落下。
接下来,就看我们如何在这场关系生死存亡的棋局中,步步为营,最终啃制胜了!
喜欢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请大家收藏:(m.bpxs.net)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北漂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