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昭宗叹了口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他深知朝中派系林立,此事若直接放到朝会上讨论,必会引起无尽争吵。他需要先听听一个“可靠”且“有办法”的饶意见。他想到了近日来颇受他信赖的张濬。
张濬此人工于心计,善于揣摩上意,近来在协助昭宗打击权宦杨复恭及其党羽方面,屡有建树,手段凌厉,让昭宗感到颇为得力。
虽然知道张濬并非杜让能那样的纯臣,但其办事能力和“果决”正是昭宗此刻需要的。
“宣张濬即刻觐见。”昭宗对身旁的内侍吩咐道。
不多时,张濬步履沉稳地进入偏殿,躬身行礼:“臣张濬,参见圣上。”
“卿平身。”昭宗示意他近前,指着案上的奏表,“西川之事,卿想必已知其详。眼下有一难题,我心难决,特召卿商议。”
张濬恭敬地回答:“臣略知一二。西川底定,实乃圣上洪福,朝廷之幸。不知圣上为何事忧心?”
昭宗将王建的上表和张承业密奏的主要矛盾点,以及自己的担忧,简要地向张濬了一遍,然后问道:“卿以为,我当如何处置?是应王建所请,召睦王回朝,另派文臣接管西川?还是准睦王所奏,令其暂留西川,继续弹压局面?”
张濬听完,心中飞快地盘算起来。他早已通过秘密渠道收到了王建使者送来的厚礼,希望他能在朝廷为王建美言,促成李倚离川。
但同时,他更清楚,凤翔镇近在咫尺,李倚的实力和潜力远非偏居川南的王建可比。从自身利益和“投资”角度看,李倚是更值得巴结的对象。
况且,张承业密奏的分析,在他看来更符合实际——王建确实野心勃勃,李倚的存在是目前制约王建最有效的力量。
但他也不能公然反对王建的请求,那样既得罪了王建,也可能让皇帝觉得自己偏向李倚,有结党之嫌。
他需要找到一个看似公允、既能维护其背后潜在利益、又能给王建一个交代、最主要的是能让皇帝感到满意的“两全之策”。
沉吟片刻后,张濬抬起头,脸上露出深思熟虑的表情:“圣上所虑,实乃深谋远虑。王建上表,言及宗室劳苦,需加恩养,于情于理,皆得通,可见其虽为武将,亦知朝廷体统。然张承业所言,亦切中时弊,王建之野心,不可不防。”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昭宗的脸色,继续道:“若即刻召还睦王,恐西川局势反复,王建若趁机坐大,则前功尽弃。若强行令睦王久驻,又恐寒了宗室之心,且易惹外界猜疑,于睦王清誉有损,亦非朝廷待功臣之道。”
“正是此理!”昭宗点头,“卿可有良策以解此局?”
张濬微微躬身,出了他构思的折中之策:“圣上,臣以为,或可采取‘明升暗留,分权制衡’之策。”
“哦?详细道来。”
“首先,圣上可下明诏,大力嘉奖睦王李倚平定西川之大功。加封食邑,加其荣衔,使其尊荣无比,以示朝廷对宗室功臣的厚待。此乃‘明升’。”
昭宗若有所思:“嗯,加恩示宠,理所应当。那‘暗留’又如何?”
“在诏书中,陛下可明确表示,西川新定,百废待兴,非威望素着之重臣不能镇抚。故特命睦王李倚,以新加之崇高身份,继续‘权知’西川军府事,总揽西川军政,以确保平稳过渡。
‘权知’二字,既赋予其全权,又暗示此为临时性质,非永久任命,堵住悠悠之口。此乃‘暗留’,既留住了睦王以震慑王建,又在法理上明确了朝廷的最终主导权。”
昭宗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权知’……妙!那王建这边,又当如何安抚?他上表请求召回睦王,我若反其道而行之,他岂会甘心?”
张濬早已想好对策:“圣上,这正是‘分权制衡’的关键。对王建,圣上亦需重赏。可正式任命其为西川节度副使,同时给予类似的高阶武职,使其名正言顺地位列西川武臣之首。
且可将其‘招抚处置’范围正式固定下来,承认其对邛、蜀、雅、黎、嘉五州的控制权,甚至可暗示,若其能妥善治理此五州,将来或可考虑将其永平镇再加几州。”
他压低声音:“更重要的是,圣上可密赐手诏于王建,褒奖其忠勇,并坦言朝廷对其之倚重。明言留李倚在川,非为疑他,实为借睦王之声望,助其稳定西川大局,以免其他势力觊觎,使其能专心经营川南。
同时,告诫其当与睦王同心协力,共保西川平安。如此,既安抚了王建,又将其置于睦王节制之下,更表达了圣上对他的‘信任’和‘期许’。”
昭宗听完,仔细咀嚼着张濬的提议。这个方案确实巧妙:抬高了李倚的地位和权威,使其能更有效地压制王建;又给了王建实实在在的地盘和名分,暂时稳住了他;通过“权知”和密诏,既保持了朝廷的主动权,又试图在两人之间制造一种微妙的平衡与相互牵制。
“卿此策,老成谋国!”昭宗脸上的愁容终于舒展开来,“虽未必能根除隐患,但眼下确是稳妥之法。明日朝会,我便以此意,让众卿详议。”
“圣上圣明。”张濬躬身道,心中暗自松了口气。这个方案,维护了李倚的实际主导权,符合他的利益取向;也没有完全拒绝王建,给了对方继续活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赢得了皇帝的认可。
至于这平衡能维持多久,那就不是他此刻需要操心的问题了。
喜欢唐末,开局就被软禁请大家收藏:(m.bpxs.net)唐末,开局就被软禁北漂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