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诏使者的声音在修缮一新的节帅府正堂内朗朗回荡。
堂下,以睦王李倚为首,李振、高仁厚等文武僚属分列两侧,他们身着官服,神情肃穆,皆垂首恭听着使者宣读诏书。
诏书的内容,与那日张濬在偏殿向昭宗所陈几乎一致。
首先,使者用最华美的辞藻盛赞李野克翦凶丑,光复西川”的不世之功,肯定他“宗室屏藩,社稷柱石”的重要地位。
紧接着,使者郑重地宣布加授李倚为“中书令”,同时,还加赐食邑三千户。
然而,关键之处在于后面:“……念及西川新定,余孽未清,非威望素着之重臣不能镇抚。
特命睦王李倚,权知西川军府事,总揽军政,便宜行事,以期底定地方,绥靖黎元……” “权知”二字,被清晰地念出,落在了每个饶耳郑
紧接着,诏书也对王建大加褒奖,正式任命其为“西川节度副使、检校司徒”,明确其“招抚处置”范围为邛、蜀、黎、雅、嘉五州,承认了他对这五州的控制权,并赏赐了大量财物。
使者宣读完诏书后,将那卷诏书恭敬地递给了李遥使者面带微笑,道:“恭喜大王,圣上对你的恩宠,实乃莫大的殊荣啊。”
李倚的面色却异常平静,他双手稳稳地接过诏书,然后高高举起,让所有人都能看到。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臣李倚,谢圣上恩!必当竭诚尽力,安抚西川,以报圣上信重!”
仪式结束后,李倚亲自接待了使者,并安排了一场丰盛的宴席。
不过当使者被引去驿馆休息,堂内只剩下李倚及其核心心腹时,气氛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原本的庄重和严肃渐渐被一种更为微妙的氛围所取代。
李倚将那份沉甸甸的诏书随手放在案上,嘴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看向李振和高仁厚:“圣上和朝中诸公,这番‘平衡术’,玩得倒是娴熟。”
李振淡淡道:“意料之郑王建在长安必然没少活动。圣上既忌惮大王功高,又忧虑王建坐大,用此策,既安抚了我等,又羁縻了王建,更彰显朝廷权威。张濬此人,倒是出了个‘好’主意。”
“张濬?”李倚挑了挑眉,有些意外。他与此人素无深交,知其乃趋炎附势、善于钻营之辈,名声并不佳。“竟是他为本王话?”
高仁厚冷哼一声:“慈人,无非是见大王势大,欲卖个好罢了。或是收了王建的好处,又不敢过于开罪大王,故而行此骑墙之策。”
李倚点零头,对高仁厚的判断表示认同。他内心对张濬这类靠揣摩上意、左右逢源爬上高位的官员颇为不齿。
但政治就是如此,很多时候,明面上的敌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躲在暗处放冷箭的“自己人”和摇摆不定的中间派。
张濬身为同平章事,在朝中有一定影响力,他既然在此事上客观上偏向了自己,那就没有必要去得罪他。
“不管他出于何种目的,此番终究是了些‘公道话’。”李倚沉吟道,“此人情,暂且记下。不宜深交,但亦不可怠慢。”
他当即吩咐李振:“备一份厚礼,挑选机敏可靠的使者,随朝廷宣诏使者一同返京。以本王名义,感谢张相公在朝中的‘仗义执言’,就他的情谊,本王心领了。”
“是,大王。”李振应下,对此安排并无异议。这是官场常态,心照不宣的交换。
处理完这桩意外插曲后,李倚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反而像那被风吹起的落叶一般,飘向了远方。
他下意识地掐指算了算时间,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
远在凤翔的孟珍珠,此时正面临着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临盆之期就在这个月了。
作为丈夫,他理应陪伴在她的身旁,给予她支持和安慰;而作为即将成为父亲的男人,他更应该亲眼见证孩子的诞生,感受那份初为人父的喜悦。
只是现实却让他无法如愿。西川局势刚刚稳定下来,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
王建在一旁虎视眈眈,而朝廷的态度也颇为微妙,让他在处理事务时不得不心翼翼。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这个“权知”西川军府事,实在是无法轻易离开成都。他肩负着维护西川稳定的重任,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李倚缓缓地踱步到窗前,凝视着庭院中那开始落叶的树木。秋意渐浓,金黄的叶片在风中翩翩起舞,仿佛在诉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沉默片刻,他回头对李振道:“还有,派人快马加鞭回凤翔一趟。告诉孟娘子,本王一切安好,让她安心静养。
无论生下的是男是女,都是本王骨肉。若是男孩,便取名‘继岌’,望其能承继祖志,如山岳般稳固;若是女孩,便取名‘清瑶’,愿其如清露瑶华,品行高洁。”
李振默默记下:“大王放心,臣会安排妥当。”
李野嗯”了一声,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起来。朝廷的诏书给了他名分,也给了他制约王建的武器。
接下来,该如何用好这个“权知军府事”的身份,好好回敬一下王建此前在京城和荣、泸等地的动作了。
他转身,看向李振和高仁厚,眼神中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与决断:“好了,家事已了,该谈谈正事了。朝廷既然给了我们这‘权知’之名,我们若不好好利用,岂非辜负了圣上和张相公的一番‘美意’?对于王建,我们该做点反击了。”
喜欢唐末,开局就被软禁请大家收藏:(m.bpxs.net)唐末,开局就被软禁北漂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