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南手中茶杯一顿,与李文渊、张翰飞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讶。
这才第一上班,圣旨就追到翰林院来了?
李顺引着一位面白无须、身着深紫色宦官服色的中年太监走了进来。
那太监手持一卷明黄绸缎,神情肃穆,身后还跟着两名黄门。
“方南接旨!”
方南心中一凛,与同样惊愕起身的李文渊、张翰飞交换了一个眼神,三人不敢怠慢,连忙整理衣冠,撩袍便欲跪接。
李顺和闻讯而来的其他几名翰林院官吏也赶忙在一旁躬身肃立。
宣旨太监展开圣旨,朗声诵读,声音在院落中回荡:“奉承运皇帝,诏曰:翰林院修撰方南,文武兼资,才识卓荦,于殿试策论中深谋远虑,朕心甚慰。”
“为储君计,为社稷谋,特加恩旨:着方南兼任东宫侍讲,即日起入值东宫,教导太子文武之道,砥砺其品校”
“另,特授方南御前行走之职,允其联络中书、门下两省及六部,专司统筹、推进针对北方草原部族之征讨安抚策略事宜。”
“朕知你需时常往来各处,特准不必循例参加常朝,可自行安排时辰,但有要情,无论旦暮,皆可直奏于朕。此二事,即刻施校钦此!”
圣旨内容简明却分量极重,不仅将教导太子的重任交给了方南,更赋予了他协调整个帝国中枢机构筹划北疆战略的巨大权力。
尤其是“御前行走”、“不必循例参加常朝”、“可直奏于朕”这几项,体现了建武帝对方南超乎寻常的信任和倚重。
“臣方南,领旨谢恩!”方南压下心中的波澜,恭敬叩首,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圣旨。
宣旨太监脸上堆起笑容,从身旁黄门捧着的锦盒中取出一面金光闪闪的令牌,递到方南手中:“方大人,此乃陛下亲赐的金龙令牌,凭此令牌,宫禁、东宫、中书、门下、六部衙门皆可通行无阻,方便大人行事。”
方南再次道谢,暗中塞过一张银票。
太监笑容更盛,又客气了几句,便带着人回宫复命去了。
送走太监,李文渊和张翰飞立刻围了上来,脸上满是羡慕与祝贺。
“子谦兄,恭喜恭喜!陛下如此信重,东宫师保,御前行走,这可是多少朝臣梦寐以求的殊荣啊!”李文渊由衷赞叹。
张翰飞也笑道:“是啊子谦,日后飞黄腾达,可莫要忘了我们这些同年。”
方南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文渊兄,翰飞兄,莫要取笑我了。本想在这翰林院图个清静,读读书,校校典籍,这下可好,清闲日子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方南掂拎手中的金牌,无奈道:“不过,能免了每日早起上朝,行动倒也自由些,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方南将圣旨和金牌收好,向掌院学士陈景升禀明情况后,便离开翰林院,径直往东宫而去。
东宫位于皇宫东部,自成一体,殿宇巍峨,规制仅次于皇帝的正宫。
朱红宫墙,琉璃瓦顶在春日阳光下熠熠生辉。
方南来到宫门前,值守的禁军侍卫上前盘问。
方南出示了建武帝所赐的金龙令牌,表明来意。
侍卫验看无误,态度立刻变得无比恭敬,一人快步入内通传。
不多时,一位身着青色宦官服色、年纪稍长的太监迎了出来,自称是东宫典玺太监赵德。
赵德显然已得到消息,对方南十分客气:“方侍讲,太子殿下正在书房,听闻侍讲前来,很是欣喜,特命奴婢前来迎接,侍讲请随咱家来。”
方南颔首致谢,跟着赵德穿过重重宫门和庭院。
东宫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沿途可见身着统一宫装的侍女和太监们,见到赵德和方南,皆躬身行礼。
来到一处殿阁,赵德引方南入内,殿内宽敞明亮,地上铺着厚厚的绒毯,四壁书架直抵殿顶,藏书浩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檀香。
临窗设有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上面整齐地摆放着文房四宝和几卷摊开的书籍。
十余岁的太子楚启明正站在书案前,见到方南进来,清秀的脸上立刻露出灿烂的笑容。
“方先生!您可来了!”楚启明快步迎上,竟是要行弟子礼。
方南连忙侧身避开,拱手行礼:“臣方南,参见太子殿下,殿下万不可如此,君臣之礼不可废。”
楚启明却执意道:“父皇有旨,先生乃孤的讲读师傅,私下场合,当以师礼相待。先生就莫要推辞了。”
太子拉着方南的手,迫不及待地问:“先生,您今日便要开始教孤本事了吗?是教厉害的武艺,还是像您殿试策论里写的那般,运筹帷幄的兵法?”
方南见太子如此热情直率,心中亦生好感,温和地问道:“殿下莫急。在开始新的课程之前,臣想先了解一下,殿下平日都学些什么?由哪位师傅教导?”
楚启明答道:“平日主要由太傅刘大人和少傅张大人教导孤研读四书五经、史籍典章。”
“两位师傅学问渊博,要求严格,每日都要诵读、背刷理解经义,还要练习书法、作文。”
太子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除了学习,便是去给皇祖母、父皇母后请安,大多时间都在书房里。”
方南仔细观察,发现太子面色不如同龄孩童红润,身形也略显单薄,显然是由于长期伏案读书,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所致。
方南又与太子聊了些关于民间衣食住孝农桑稼穑的话题。
太子虽然能引经据典些“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大道理,但对具体的民生百态,如米价几何、织布如何、百姓日常有何疾苦等,认知却十分模糊。
方南心中渐渐有了清晰的教导思路。
沉吟片刻,方南对楚启明道:“殿下,臣观殿下聪慧好学,根基扎实,两位大儒师傅将殿下的学问根基打得极好。”
“为君者,不仅需要满腹经纶,更需有强健的体魄以承担重任,有对民间疾苦的切身体验以知民情、恤民生。”
楚启明睁大了眼睛,认真听着。
方南继续道:“因此,臣打算这样安排:经史子集、圣贤之道,仍由刘太傅、张少傅两位先生悉心教导,此为根本,不可偏废。而臣则侧重于辅佐殿下强身健体,并引导殿下了解真实的民间民生。”
“强身健体,并非一定要殿下成为冲锋陷阵的猛将,而是要让殿下精力充沛,体魄强健,方能应对日后繁重的政务。”
“至于了解民间民生,臣会设法让殿下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晓百姓如何生活,国家如何运转。”
楚启明听得眼睛发亮,尤其是听到“强身健体”和“了解真实的民间民生”,兴奋地点头:“先生得对,孤都听先生的,从何时开始?”
方南笑道:“殿下莫急。臣今日还需前往中书、门下省及六部衙门,传达陛下关于北疆策略的旨意,并进行初步协调,教导殿下之事,我们明日正式开始,如何?”
楚启明懂事地点点头:“好,那启明明日就在慈候先生。”
方南嘱咐太子要注意休息,便起身告辞。
楚启明亲自将方南送到崇文殿门口,直到方南的身影消失在宫墙拐角,才依依不舍地返回殿内。
离开东宫,方南马不停蹄,凭借金龙令牌,来到中书省衙门。
中书省是帝国最高行政机构,掌制令决策,地位尊崇。
许是因为其孙吕文才曾在赵王府文会上被方南挫败之事,吕轻舟托词正在处理紧急公务,并未露面,只派了一位名为孙敬明的中书侍郎出来接待。
孙侍郎年约四旬,举止沉稳,对方南倒是颇为客气。
方南径直明了建武帝的旨意,希望中书省能在制定政策、下发文书等方面全力配合北疆战略的筹划与推进。
孙敬明显然是个明事理的官员,仔细聆听了方南的陈述,表示中书省定当恪遵圣意,全力支持方南的工作,确保政令畅通。
离开中书省,方南来到门下省。
门下侍中王墨林亲自出迎,这位老臣对方南的才华十分欣赏。
王墨林将方南请入值房,奉上香茗,热情交谈。
方南明来意后,王墨林当即表态:“方侍讲放心,陛下既有明旨,门下省定当严格履行审议、封驳之权,确保征讨方略稳妥可行,同时也会全力协调各方,为方略实施扫清障碍。”
告别王墨林,方南来到兵部。
兵部尚书周严对方南这个年轻后辈本就青睐有加。
两人在值房内就北疆战略的军事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周严介绍了兵部目前对草原各部族兵力、动向的掌握情况,以及边境驻防、粮草调配的初步构想。
方南提出组建专业化骑兵军团、利用火器优势、进行针对性训练等建议。
周严听得频频点头,认为方南的想法颇具前瞻性,表示兵部将立即开始细化方案,整备军马器械,只待朝廷决策便可迅速行动。
从兵部出来,方南又赶往户部。
户部尚书年事已高,即将致仕,部务实际上多由侍郎方乐山主持。
见到儿子前来,方乐山满是欣慰,父子二人在值房内闭门详谈。
方南明了北疆战略中经济制衡的部分,需要户部在预算、税收、贸易政策上予以支持,特别是初期可能需要的补贴以及后续羊毛贸易带来的收益估算。
方乐山对儿子的深谋远虑感到自豪,仔细核算了国库收支,表示尽管压力不,但一定会优先保障北疆战略的所需银钱,并会着手研究制定相关的贸易细则和税收优惠政策,确保“经济制衡”之策能够落地。
最后方南来到工部,工部尚书郑渠是位精干务实的官员。
方南明来意,强调征讨蛮族不仅需要兵马粮草,更需要工部在器械、筑城、道路、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援,例如改进攻城器械、打造适应草原地形的运输工具、未来可能在草原修筑堡垒等。
郑尚书表示已接到朝廷知会,工部必将全力以赴,所属的军器监、将作监等都会积极配合,需要什么装备、物资,只要方南提出需求,工部定当想办法研制和供应。
一圈走访下来,色已近黄昏。
方南回到翰林院,已是下衙时分,与值守的吏交代了一声,便骑马返回镇国公府。
回到国公府,方南换下官服,来到膳厅。
老太君和母亲方王氏关切地问起方南第一日去翰林院当值的情形。
方南笑着回答:“回祖母、母亲,翰林院清静雅致,同僚们也都很和气,一切都好。”
镇国公脸上带着喜色道:“南儿,今日钦监送来了吉日,是下月初八乃是近年来难得的黄道吉日,最宜婚嫁。陛下也已下旨,允准你与安月公主于那日完婚。”
老太君拉着方南的手:“盈月那孩子,我是越看越喜欢,是个知书达理、温柔贤淑的好媳妇,这半个月你可要好好准备,一定要风风光光地把公主娶回来!”
方南郑重应道:“孙儿明白,请祖母放心,孙儿定会妥善准备,绝不委屈了盈月。”
方乐山微微蹙眉,带着几分担忧问道:“南儿,你如今身兼数职,翰林院、东宫、还有协调北疆战略那么重大的事情,忙得过来吗?眼看婚期又近,可别累坏了身子。”
方南轻松一笑:“父亲不必忧心,陛下开恩,准我不必上朝,时间可自行安排。”
“儿会合理规划,教导太子与协调各部之事,并非每日都需奔波。”
“婚事筹备,府中还有祖父祖母和母亲操持,儿只需听从安排便是,一定能兼顾好的。”
喜欢从烽燧堡小卒到权倾天下请大家收藏:(m.bpxs.net)从烽燧堡小卒到权倾天下北漂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