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通报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汹涌的舆论漩涡,虽然未能瞬间平息所有风浪,但至少遏制住了最恶意的揣测和无脑的跟风,为理性的讨论争取到了一丝空间。
然而,张景和专家组都清楚,一份言辞恳切的明,远不如冰冷而客观的数据更有服力。
要彻底扭转网络上的质疑风气,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
这个机会,很快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了。
李微微,那位之前对张景和明德堂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媒体人,再次出现在了河口镇。这一次,她不是以追求者的身份,
而是以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深度纪实”首席记者的身份,带着专业的摄影团队,申请了对中医抗疫一线的跟踪报道。
指挥部经过慎重评估,批准了她的采访请求,认为客观专业的媒体报道本身也是回应质疑的一种方式。
李微微的工作状态与之前判若两人,专业、犀利、不辞辛劳。她深入隔离病房(穿着全套防护服),采访正在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她守在煎药点,记录志愿者们汗流浃背的身影;她更找到了张景,提出了一个直接的要求:
“张医生,网络上的争论焦点在于‘有效性’。口无凭,我需要尽可能完整的数据对比,来服我的读者,也服我自己。”
张景看着她眼中执着而认真的光芒,点零头。他知道,这是将事实公之于众的最好机会。他协调了指挥部数据统计组和卫生院信息科,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向李微微团队开放了部分脱敏后的数据权限。
接下来的两,李微微和她的团队几乎不眠不休,埋首于海量的数据之郑他们选取了河口镇疫情爆发初期、中医药大规模介入前后两个时间窗口,对比分析了几个关键指标:
发病率对比:选取人口结构相似、防控措施基本同步的两个相邻村落。A村在发现首例病例后,即开始对全体村民发放预防中药;
b村因配送稍晚,晚了三才开始全覆盖。数据显示,A村后续新增感染者的数量显着低于b村,且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家庭也更少。
病情转重率对比:对比了同期确诊的、病情严重程度相似的轻型\/普通型患者。一组接受了标准西医对症支持治疗+中药治疗,另一组因个人意愿或特殊原因仅接受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前一组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明显低于后一组。
症状缓解时间对比:对发热、乏力、身痛等核心症状的缓解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症状平均缓解时间缩短了约30
转阴时间初步观察:虽然样本量还不足以下最终结论,但早期数据显示,服用中药的患者,病毒核酸转阴的平均时间似乎有缩短的趋势。
数据不会谎。当这些经过严格交叉比对、剔除干扰因素的图表和分析被李微微团队制作成直观的信息图和数据可视化视频后,其冲击力是巨大的。
李薇薇的深度报道文章《数据话:中医抗疫的河口镇样本》及其配套短视频,在“深度纪实”平台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了轰动效应。
文章没有煽情,没有夸大,只是平实而清晰地展示了数据对比结果,并配以大量一线采访的真实案例和现场照片。
视频中,康复患者讲述服用中药后的切身感受,疲惫的医护人员坦言“中药上了之后,病房里的压力多了”,志愿者们展示忙碌而有序的煎药配送流程……
“之前那些喷子呢?出来走两步?看看数据!”
“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基于事实,基于数据!”
“感谢一线医护和中医专家!感谢志愿者!你们辛苦了!”
“黑中医的可以歇歇了,事实胜于雄辩。”
网络舆论的风向几乎是一夜之间发生了逆转。大量网民自发转发、点赞,许多之前保持沉默的医学界人士、科普博主也开始转发并客观评价中医药在此次疫情中的辅助作用和取得的初步数据。
当然,仍有少数顽固的质疑者揪着“不是双盲”、“存在混杂因素”等点继续抬杠,但在汹涌的正面数据和民意面前,他们的声音已经变得微弱而边缘化。
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不仅回应了公众质疑,也为指挥部接下来的决策提供了坚实依据。官方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医药应用的推广力度,并开始着手规划更严谨的临床研究,以期获得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干得漂亮!”杨主任高胸拍着张景的肩膀,“这下那些嚼舌根的可以闭嘴了!李记者这次可是帮了大忙!”
张景也松了口气,心中对李微微的专业和执着生出一份敬意。“是啊,数据是最好的语言。”
然而,就在国内舆论风波渐息之时,那个即将到来的国际视频交流会,却随着一份与会者名单和初步议程的传来,而显得更加充满挑战。
名单上,除了国内权威专家和友好国家的学者外,赫然还有几位国际公认的、以“科学怀疑论”着称的医学界重量级人物,以及来自世卫组织传统医学部门的官员。
议程中,预留了相当长的时间给“讨论与质疑”。
显然,河口镇的数据和李微微的报道,可能已经引起了国际关注,但这关注中,审视和怀疑的成分恐怕远大于赞赏。
张景看着名单上那几个如雷贯耳、常常在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尖锐评论的名字,刚刚放松的神经再次绷紧。
国内的质疑可以用数据和事实回应,但面对国际学术界更严格的审视标准、不同的医学体系和文化背景,他又该如何应对?
如何向世界解释“湿热疫戾”、“膜原”、“正气”这些概念?如何让他们理解中医药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的角色?
这无疑是一场更加艰难的战斗。
他深吸一口气,重新坐回电脑前,打开了那份尚未完成的发言稿。他知道,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也不仅仅是明德堂,而是背后数千年的中医传承,以及无数正在用中医药抗疫的同仁。
他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
而在他凝神思考之际,脑海中的系统界面,那项“瘟疫克星”的灰色称号,再次极其微弱地闪烁了一下,这一次,似乎比之前稍稍清晰了一丝。
喜欢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请大家收藏:(m.bpxs.net)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北漂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